目录
一、工程简况
二、施测组织
三、执行技术真空井点降水设备标准
1. 执行技术标准
2. 水平位移主要技术指标
四、平面控制点及位移观测点布设
1. 基坑位移测量布点
五、测量技术方法
1. 水平位移测量技术方法
六、观测周期
七、建构筑物变形稳定性鉴别标准
1.水平位移稳定性指标
八、成果资料报送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拟建于成都市高新区南三环路五段,场地北侧为三环路,交通方便。隧道土方开挖深度7.5~8m。本工程建筑结构(包括基础)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
以对施工过程提供必要的安全技术支持和对建筑成果检验提供有关的基础数据。为了进行规范准确的测量监测,及时准确地反映基坑局部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状态及变形稳定趋势,特编制本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二、施测组织
本项目测量工作由一专业测塑料水盖量组固定承担,采用一台套莱卡TS02″级全站仪进行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三、执行技术标准
1. 执行技术标准
本监测项目在方案拟定、施测作业、内业计算及成果报告编制提交过程中均执行以下技术标准: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GB50007-2002)
(5).《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DB51/T5026-2001)
(6). 成都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暂行办法(2002)
(7). 经建设方批准的监测技术方案
2. 水平位移主要技术指标
本次监测执行规程二级精度相关技术指标。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测回数、组网及首次观测4测回,周期性观测2测回。
(2).方向观测限差:半测回归零差8″,一测回2C互差13″,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8″。
(3).测角中误差2.5″。
(4).基线边测距往返各2测回,一测回读数较差限值3mm,观测点测距相对误差1/2000。
(5).基点坐标中误差3mm。
(6).观测点位移值较差3mm。
四、测量控制点及变形观测点的布设
1. 基坑位移测量布点
本监测项目沿基坑角部及周边延长线共布设三组基点,沿基坑壁上口共布设24个观测点,观测点间距约为15米。基点与观测点择重基坑上口边上布设,参见附图:位移观测点布设平面示意图。
五、测量技术方法
1.水平位移测量技术方法
本项目观测采用“视准线小角度”的测量方法施测,即在每一个测站基点所观测的基坑边的前方远处固定建构筑物上选定两个特征标志点作为该基坑边观测的视准方向,周期性观测该边上各观测点与视准方向线的夹角增量,结合观测点与测站的距离解算水平位移量。在基站点、观测点埋设标识可靠后即刻进行首次观测,以确定建立各站点之间,及各站点、基线与各观测点之间的初始平面位置关系。按方向观测法四测回逐一观测站外其它站点、视准点及各观测点并测距。在各测回观测数据满足规范限差的前提下,方可采纳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平差解算各观测点与站点与基线的初始几何关系,即初始成果。随后的地基基础下沉周期性观测亦均采用上述方法,只是测回数倍减为二测回,将每一次观测成果与前面所有次观测成果进行对比,确定所监测建筑物的变形状态与变形趋势。
各测站点稳定性,可由场内导线点引入按二级导线精度定测进行坐标检测,也可采取二个以上基准方向交汇法检测。
六、观测周期
基坑位移监测,初期3~4天测量一次,以后根据前期测量成果所反映的基坑变形稳定状况逐步将观测周期延长至7~8天测量一次,共计约测量15次,到基坑地下结构施工完成开始回填时间预计4个月。
若遇下列情况则应加密观测:
a、变形出现异常,变形速率加快。
b、单次变形显著或累计变形接近水平位移的预警值(约25mm)。
c、遇连续降雨、大雨或余震频繁。
七、基坑变形稳定性鉴别标准
1.水平位移稳定性指标
(1).各项观测数据满足规范限差;
(2).实测建筑物的最大水平位移值小于规范临界位移值(30mm);
(3).基坑内基础与结构施工已经完成。
八、成果资料报送
测量成果数据表明:无明显变形与变形异常,则每观测2~3次向建设方和监理报送一期成果数据;反之若单次测量变形异常或累计变真空吸料设备形显著,则每观测一次报送一次成果即时汇报,并协助汇同有关各方商讨变形原因与后序安全强化措施。在基坑回填时提交变形监测技术报告。